侯孝贤(1947年4月8日-),台湾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后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1980年执导电影处女座《就是溜溜的她》。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简介
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坛广泛重视。1983年与万仁、曾壮祥联合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冬冬的假期》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第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6年执导《恋恋风尘》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后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亦在金马奖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斩获。
侯孝贤每部作品都保持非常之高的水准,且均有所突破;其创作为台湾历史与民众命运写下生动篇章,那些即兴式的街头、乡间实景拍摄,混合职业及非职业演员的真实自然表演,运用画外音、长镜头、空间景深营造的情绪张力及诗意氛围,都成为其作者电影的标志。侯孝贤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这也是侯孝贤作品的一大特色,并已形成个人风格。他与杨德昌应该是华语影坛的两位泰斗级导演。
从影前
在参加全国大专联考失利后,1966年侯孝贤和多数台湾年轻人一样入伍服兵役,在这期间他看了一部英国影片《十字路口》,感触之余决心用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界。
1969年,侯孝贤从军中退役,并且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当时的国立艺专电影科就读(现已改制成国立艺术学院)。1972年,侯孝贤顺利从学校毕业,这一年,他25岁。毕业后的侯孝贤却没能进入电影界,在八九个月时间里只能做一份电子计算机推销员的工作,在游晃了一年之后,1973年,恰好李行导演要找场记,学校教师便推荐了侯孝贤,于是参与了李行导演的《心有千千结》的拍摄,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电影的制作,他是场记。 自此,侯孝贤正式踏足电影界师从李行导演,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并从事编剧。
歌手
1997年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向侯孝贤致敬的记录片《侯孝贤画像》结尾,侯孝贤在卡拉OK厅里接连唱了几首歌。作为生平一大爱好,在1986年侯孝贤就出过一张名叫《太阳》的闽南语演唱专辑——当然也是他唯一一张演唱专辑,不过按捺不住唱歌的热情,1992年他还和林强演唱过影片《少年也,安啦》里一曲《无声的所在》,1993年《戏梦人生》里的《港边惜别》,在1995年的《好男好女》中则和伊能静一起献唱山歌。
社会活动
2000年侯孝贤创立了戏弄电影网,以交互式电影带动网友参与创作的风气,并提供创作机会给青年学生,整合了多方的资源,让创作者与观赏者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交流媒介。2002年,侯孝贤与当代重要电影工作者及电影相关人士成立台湾电影文化协会,以促进影像艺术文化交流、整合影像创作资源为目的,并将定期举办电影相关教育训练及活动,培育影像创作人才,透过影像来持续推展文化与教育活动。2002年11月,侯孝贤以台湾电影协会理事长的身份,接受台北市文化局委托,将前美国大使官邸打造成一个电影文化的空间。